档案馆(室)藏的丰富与优化 档案馆(室)藏档案的丰富和优化是档案馆(室)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馆〔室)藏,是指档案馆(室)的库藏量应当同该档案馆(室)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相一致,不能因为档案库藏量的不足而影响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优化馆(室)藏,是指以最低的管理费 用,保存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 一、丰富和优化馆(室)藏是档案馆(室)的首要任务 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收集齐全和科学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正是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发展,并显示出重要性的。档案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是否保存有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参考价值大的档案材料。一个档案馆、室,特别是档案馆,它收藏的档案越丰富、时间跨度越长、种类越多,就越能够为机关工作,为各项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会越来越受到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十的重视与支持。实践经验证明,一个档案馆(室)的收藏是否丰富,档案是否完整,是衡量档案馆(室)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把档案馆月封具成为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及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使档案室成为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必须保存有足够的档案和资料。因此,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室)都把丰富馆(室)藏作为首要任务。只有馆(室)藏丰富,档案馆〔室)开展工作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用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任,档案事业才可能顺利发展和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所以,丰富馆(室)藏是档案事业发展特别是档案馆(室)建设的长期任务,这一任务的
完成主要是通过收集工作来实现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档案馆(室)保存的档案和资料,与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求相比较是不相称的。一方面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完整的档案材料;另一方面,大部分档案馆〔室)现有的馆(室)藏结构也不够合理。从档案的内容和属性上看,综合性、方针政策性、指示性等方面的 档案多,具体贯彻落实某项方针政策或指示的‘形象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少。反映政治活动的档案多,反映经济、科研活动的档案 少。反映一般性工作活动的档案多,反映本专业和地方性特点的档案少。从门类土看,文书档案多,科技档案、专业(专门)档案少。从载体上看,纸质档案多,胶片、磁带及其他制成材料的档案少.从时间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多,也较为完整,明、清、民国时期的档案少,明以前的档案为数更少。馆(室)藏结构的这种状况,使档案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档案馆(室)的特定性质,从维护历史面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分的档案信息资源出发,继续大力丰富馆(室)藏,改善馆(室)藏结构,把应该收集和保存的档案及有关资料都集中保存起来。 二、丰富和优化馆了室)藏的主要标准 (一)数量充分,质量优化 档案收藏的丰富性,取决于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丰富馆(室)藏无疑应当增强档案的数量,但仅具有一定的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质作保证。不能因为急于丰富馆藏,就片面强调增强数量,而忽视归档与接收前的审核、补充和调整工作使一些零散杂乱、没有保存价值或重复的档案材料充塞于馆、室内,日后又重新拆卷整理和鉴定,劳民伤财,重蹈历史覆辙。因此,在强调丰富馆藏的同时,也须强调优选,确保归档和接收的是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以保证馆藏档案的质量。当然,从近期看,馆藏贫乏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保存的档案不是偏多而是偏少,应重视数量问题,但从长远看,如对丰富馆藏中质与量的关系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档案膨胀问题。所以,在丰富馆(室)藏的时候,不能“饥不择食”,应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二)成分充实,结构合理 在档案的种类方面,既要收集反映党政机关活动的档案,也要收集科学技术档案和各种专业活动形成的专门档案。在档案形成单位方面,既要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也要收集著名人士的个人档案,如手稿、信件、家潜、族谱、地契等。在内容方面,要全面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宏观和微观材料。在载体方面,既应包括传统的纸质档案,也应包括特殊载体形式的档案。这些不同来源、内容、形式和载体的档案,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可以使收藏的档案丰富而充实。馆(室)藏的各种门类和成分的梢案按一定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而民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以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形成的数量,以各部门和各个领域的主要活动为尺度,能够使档案馆(室)藏结构单一的情况得到改变,形成合理的馆(室)藏结构
三、科学地处理好丰富与优化馆〔室)藏中的各种关系 (一)馆(室)藏建设要处理好档案馆与档案室街接与互利关系 在丰富馆藏的实践中,经常出现馆、室如何衔接和互利问题。档案馆丰富馆藏,不能缩短机关保存档案的时间,不能把档案室的档案都接收进馆,出现富馆空室的现象。这无论是对机关工作、机关档案室工作还是对档案馆工作都是不利的。我们知道,档案馆的档案主要来源于机关档案室,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要发展档案馆事业,就必须首先把机关档案室工作搞好,只有做到室藏档案丰富,才能为丰富馆藏开辟广阔的来源。那种只顾当前增加馆藏档案数量,过旱把机关档案室的档案接收进馆的做法,不仅会给机关利用造成不便,而且由于档案室不能有效地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不利于争取机关领导与业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影响档案室工作的加强与发展,对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因此,在丰富馆藏时,必须搞好馆、室衔接,双方互惠互利,把档案室的建设与档案馆的建设结合起来,使两项事业同步发展 (二)馆(室)藏建设要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 地方档案馆应突出地方的特色。我国档案馆网设置的特点,是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轴市)、地(市、州、盟)、县(区、旗、市)级综合档案馆为骨干。其中省、地、县等各级地方档案馆首先是综合性的,保存着本地区各机关单位、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档案内容能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民族等各方面的历史面貌;其次要具有地方特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疆域和自己的组织沿革、地貌、物产、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有传统的经济产品、名胜古迹、典籍掌故和旅游资源,有民族、宗教特色以及风土人情。收集档案时,除注意接收机关团体的档案外,还应重视对反映本地历史面貌的档案的收集,形成地方特色。 (三)馆(室)藏建设要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广度是指接收的范围要广泛。扩大接收范围,从档案来源上,既要有党政领导机关及级主管机关、二级党政与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级单位的档案,又要按照国家规定收集、征购、代管某些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散失在民间的档案,使馆藏档案的门类和载体多样化。深度是指接收的档案的内容要深化,除接收具有综合性、指导性、政策性等能反映国家或地区概貌的档案外,还应特别重视收集一些典型性、经验性、地方性的能具体说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性质发生深刻变革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的档案材料,以及一些反映重要活动、重大事件来龙去脉的档案材料口 (四)馆(室)藏建设要处理好档案与资料的关系 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管理好档案,但也应保存一定数量的资料,辅助档案提供利用〔,由于多种原因,档案或毁于战争,或由于管理不善而损坏和遗失,残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档案材料比较完整,也需要收集资料。开展利用工作,特别是编史修志的实践经验证明,仅靠档案还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和圆满完成任务。因此,收集和侈存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可以弥补档案材料不全和档案内容记载不详的缺陷,深受利用者的欢迎。资料的收集范围,包括各种文件汇集、资料汇编、统计资料、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传记、回忆录、机关出版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图片、年鉴、史志、族谱、家谱以及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物古迹等方面的资料。收集的方法,有的可与档案一起接收,有的则要求各单位赠送,还可以有计划地购买和征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