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与回銮碑 我们濮阳有许多人以往认为,回銮碑是宋真宗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回朝时所立。诗是真宗所作,碑文是宰相寇准所写。其实不然。据可靠史料记载,回銮碑既非真宗回朝时所立,寇准也没有书写碑文。不仅诗为真宗所写,碑文书法也属真宗。而为该碑篆额者,是仁宗朝著名宰相书法家文彦博。该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御碑,建于仁宗晚年。之所以如此,除去其它原因之外,还与寇准的命运沉浮有关。 “澶渊之盟”的订立,朝廷很多人都知道,是寇准在其中发挥了决定作用。因为若不是寇准极力强谏,真宗就不可能亲征澶州,更不可能获得战争胜利,以较小代价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因此,从澶州回朝后,寇准威望很高,处理政务得心应手。真宗对寇准也格外尊重,因而大大刺激了佞臣王钦若的嫉妒心。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有一天朝会,寇准先退,真宗目送寇准出门。王钦若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于是对真宗说:“陛下如此敬畏寇准,是因他对社稷有功吗”?真宗说:“对呀”。钦若说:“没想到陛下会说出这样的话。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说他有社稷功,为什么呢”?真宗愕然问到:“怎么啦”?钦若说:“城下之盟,即使春秋时的小国也觉得耻辱。今天皇上您,以万乘之贵的大国,亲到澶州签订‘澶渊之盟’,是盟于城下呀,是多么耻辱的事啊”!真宗听后,竟愀然不能答。钦若于是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徒输红了眼,会把所有的钱一次全压上,叫作孤注。陛下,您当了寇准的孤注了①”! 王钦若这番话,包括两层意思,一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二说寇准把真宗当成了博取功名的赌注。 笔者认为,真宗是熟读儒家经典之人。对于《左传》记载的,桓公十二年强大的楚国,打败弱小的绞国,强迫其订立屈辱盟约的故事是了解的。“澶渊之盟”和它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宋朝是胜利者,盟约是在辽国主动要求之下才签订的。之前,两国为了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权长期交战,宋朝虽然败多胜少。但是因为双方兵力相差不大,谁也难以压倒对方。所以,双方早已产生和平愿望。尤其这一仗,宋军英勇善战,处处攻守得宜。辽军攻城不利,损伤严重。特别是主将萧挞览被宋军床子弩射死,军心动摇。且因长途深入,有被宋军截断后路,围而歼之的危险。辽军多次主动求和,真宗这才抓住机遇,从避免人民更大伤亡和怀柔游牧民族的立场出发,达成了和议。宋虽答应输辽三十万岁币,但辽也不再追究后周收复的关南十县。从此各自信守疆界,互不攻侵,约为兄弟之国。基本上是一个平等条约。 况且,寇准和前方将领杨延昭等,看到本次战役宋军的突出忧势和辽军的劣势,原来都曾提出过聚歼入侵之敌,趁势收复燕云,完成统一大业的作战计划,并不主张订立什么和约。但是真宗一直不肯接受,执意趁势讲和。即是说,放弃对己有利的战场形势,与敌讲和,原本就是真宗自己的主张。若不是寇准指挥有方,没有完全按照真宗旨意办事,此战能否胜利也还未知。再就盟约内容而言,不是寇准给谈判代表曹利用,下了一道岁币不许超过三十万的死命令,和议或将以百万达成。因为不惜百万也要达成和议,也是真宗自己给曹利用的口令。所以,寇准对战役的巨大贡献和盟约是否屈辱,真宗心里比谁都明白。王钦若故意混淆是非,给寇准栽赃,不见得会对真宗产生多大影响。 问题很可能出在“孤注”一说,挑动了真宗敏感的神经。他或许使真宗想起,寇准在向澶州出发前,与同僚说过的“直有热血相泼耳”那句话,听起来真的好像赌徒一样。联想到从议定亲征,到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一路上处处受制于寇准的窘境。他可能更加相信王钦若所说,寇准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博取功名的“孤注”,而实无爱君之心了。想到这些,真宗或许会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大伯和父亲,都是因为功高才篡夺了别人的宝座。于是他也担心寇准,是否有一天也会走向篡权的道路。于是,没过几天,他就将寇准罢相,出知到陕州去了。 因此,战胜北辽,签订“澶渊之盟”,是寇准人生的高峰。不幸的是,他也从此逐步走向底谷。从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罢相,三月降任陕州知州开始,除中间短时回朝,任过一段枢密使、同平章事(主管军事的副相)外,寇准一直在地方任职,再也没能得到真宗真正的信任。直到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老了,又有重病,看到刘皇后有野心,大臣拉帮结派。他担心太子年幼不能顺利接班,这才又突然觉得寇准可用,将其从永兴军(西安)调回,重新任命为宰相,望其辅佐太子。可是,当寇准尊真宗为太上皇,立太子为皇帝,罢刘皇后预政的计划不慎泄密后,面对刘皇后的愤怒,真宗又突然变了挂,不忍对刘皇后下手。当刘皇后和丁谓等人发难时,他竟然否认自己事先已经同意寇准的计划,使寇准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加之后来又受到太监周怀政,未遂政变事件的牵累,寇准便接二连三遭到刘皇后、丁谓等人风狂的报复和打击。先是被罢免宰相,降为太子太傅,再被贬为相州(安阳)知州,再被贬为安州(湖北安陆)知州,又被贬为道州(湖南道县)司马,最后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官职从一品降至八品。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戊戌,终于在雷州含冤去世。② 由此可知,真宗明知寇准对朝廷一片忠心,尤其对当年的御驾亲征,以较小代价达成宋辽和约,具有重大贡献。但对其强势的处事风格又颇多不满,甚至怀疑其真正的忠诚。听信谗言,将其长期排斥于权力中枢以外。但真宗又有强烈的虚荣心。他非常看重澶州之战的胜利。回朝之后,把他在庆功宴上,即兴吟出的六句短诗,做精心加工。从出征目的,到得胜回朝,前后增添六句,描述了战役的全过程。诗虽仍然冠以“契丹出境”之名,但却认认真真地写成了碑文。显然是想建立一座记念碑,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亲赴战场,人神乐助的光辉形象。不然,为什么要写成碑文呢?或许,也正因新增了“戎车暂省方”、“回斾跃龙骧”等内容,起居注官才又将其记录成为“北征回銮”诗。不然,为什么在《玉海》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权威的宋朝典籍中,都不约尔同记成了“北征回銮”呢?但是,犹于不久之后,真宗对寇准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又怕将碑立起之后,等于表彰了寇准,对自己的形象反而不利。加之丁谓、刘皇后等人,不断对寇准诋毁排挤,打击迫害,朝堂之内也是暗流涌动,立碑之事也就无暇顾及了。 但是,凡事总会有变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戊午,真宗去世。不久,丁谓的野心,被垂簾听政的刘太后看透。在因真宗陵墓问题,果断处死大宦官雷允恭之后,她又立即将雷允恭的后台丁谓,贬往海南崖州。天圣二年(1024年),王钦若死了。天圣七年(1029年),曹利用又自杀于贬谪途中。到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寇准的主要政敌,就只剩一个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刘太后了。 因此,朝廷上下为寇准平反昭雪的呼声,也就与日俱增。仁宗虽未亲政,但通过长期观察,也终于看清了王钦若,这位真宗夫妇宠臣的真面目。一次,他对辅臣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回答说:“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人称为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③” 于是,仁宗顺应民意,三月庚寅,在刘太后咽气之前,下诏为寇准平反,恢复其太子太傅官衔和莱国公封爵。十一月甲戌,赠中书令。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谥“忠愍”。皇祐四年(1052),诏翰林学士孙抃,撰寇准墓神道碑文,仁宗御书碑额“旌忠④”。至此,寇准在蒙冤去世二十九年之后,终于等到了朝廷公正对待他的一天。 随后不久,在皇祐五年(1053年)年初,仁宗就发出在澶州建立信武殿的诏令。⑤殿中不仅安放真宗御像,⑥还有真宗心爱的回銮诗碑。⑦从仁宗为寇准篆写墓道碑的“旌忠”碑额,到诏令在澶州建立信武殿,前后还不到一年时间。两件事联系如此紧密,决不是巧合。 参考文献: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2,景德三年二月戊戌条; ②《宋史》卷281《寇准传》。张邦炜《宋真宗刘皇后其人其事》,载《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③《宋史》卷283《王钦若传》; ④《宋史》《仁宗本纪》四; ⑤《宋朝事实》卷6《庙制》; ⑥《宋会要辑稿》礼13《神御殿》; ⑦《玉海》卷30《景德北征回銮诗》。 濮阳县档案局: 研究馆员 郭爱民 详细通讯地址: 濮阳市华龙区石化路温泉花园27号楼3单元3楼西 电 话: 15239388766 邮 编:457000 2015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