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濮阳县档案信息网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柳屯镇 | 文留镇 | 户部寨镇 | 八公桥镇 | 鲁河镇 | 庆祖镇 | 徐镇镇 | 五星乡 | 习城乡 | 郎中乡 | 渠村乡 | 胡状乡 | 子岸乡 | 清河头乡 | 海通乡 | 白堽乡 | 王称堌乡 | 梁庄乡 | 梨园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历史时空
中国和琉球:特殊友好500年 (21)
更新时间:2013-9-25
二十四、琉球来华留学生中的杰出人物
      琉球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官生,还是勤学,学成回国后都对本国的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对华友谊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产生了一些在琉球历史上和中琉友谊历史上都难以磨灭的杰出人物。
     爱国志士郑迥,祖籍福建长乐,1565年受国王派遣作为官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7年后学成回国,历任都通事、紫金大夫、摄长史事、总理唐荣司、三司官等。曾四次奉使来华。在琉球对外政策上,力主亲华而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1609年,日本的萨摩蕃岛津家久,奉德川幕僚的命令,逼迫琉球向日本称臣入贡,派精兵三千和战舰百艘,侵略琉球。郑迥率众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而败走山林,终为日军抓获。日本还抓捕了琉球国王尚宁,并把国王和郑迥等琉球官员押往鹿儿岛。1612年,萨摩藩主逼迫琉球国王和官员签写投降书,郑迥大义凛然,厉声抗辩,历数日本人的强盗行径。面对滚滚沸腾的油鼎,郑迥镇定自若地激励琉球各官辅佐尚宁王,再兴琉球国,终被日寇投入油鼎,以身殉国,成为琉球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志士。
     补唇名医魏士哲,1663年曾到福州勤学三年。1688年又奉命来福州,师从名医黄会友学习补唇医术,次年学成归国后,先为男女3人施行补唇手术,获得成功,后又为国王世孙尚益补唇,痊愈无痕。由是名声大振,不但在琉球推广了这一医法,而且日本萨摩藩也派人到琉球专从魏士哲学习此术,把这一中国医术传到了日本。魏士哲被琉球人看作琉球医学的奠基人。
      一代硕儒程顺则,自幼受家庭的中国文化影响,1683年到中国勤学,师从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专攻儒家经典。1687年回国后,在琉球兴建孔庙,创办学校,开拓琉球的教育事业。1691年在福州任琉球存留通事期间,购买1500多卷中国经典,回国后赠给琉球孔庙,扩大了儒家经典在琉球的传播。1707年又在福州自费刻印了中国的《六谕衍义》一书,带回琉球后,成为琉球人学习汉语及修身养性的课本。该书还从琉球传到了日本。程顺则还根据中国的典章制度和礼仪,结合本国的实际,制定了琉球王府官制和典祭婚丧等礼仪,并提倡在琉球实行中国的计量制。在多次来华的实践中,他还把中琉航海人士的航海针簿,整理编撰为《指南广义》一书,在福州刊印,成为当时中琉之间航行的必备手册。程顺则是用中国儒学影响琉球社会的标志性人物。
      教育家蔡文溥,1688年作为官生入北京国子监学习,学成回国后,担任久米村的讲解员、训诂师,负责华侨子弟的教学工作,其后又为国王尚贞、世子尚纯、世孙尚益讲解中国经典。因其才思敏捷,诗文华美,被誉为“中山第一才子”。他把建立学校、搞好教育看作琉球的立国之本,鼓励办学,促进琉球国学、乡学等教育机构的创立。
     政治家蔡温,1708年到福州学习。回国后曾官至三司官、国相、国师,辅国30年,权倾朝野,显赫一世。治国期间,这位颇具才干的政治家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农政方面,他提出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生产力、改良生产技术、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推崇孔孟思想,颁布《御教条》,推行儒教,促进了社会安定。蔡温一生著述多达17种,是对琉球历史深具影响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伟大政治家。
     史学巨匠郑秉哲,祖籍福建长乐,1720年作为勤学到福州留学,回国后不久又作为官生进入北京国子监学习。归国后为国王讲解儒家经籍,同时开始着手编修《琉球国旧记》。1731年又开始编集《中山世谱》。其后,还参加了琉球编年体史书《球阳》的编纂工作。这三部史书,是琉球王国的首批系统国史,直到今天,仍是研究琉球历史的基本史料。郑秉哲因此而成为琉球最著名的史学家。
     法学家蔡世昌,1760年作为官生到北京国子监学习,回国后曾参加《琉球科律》的制定编集工作,这是琉球第一部刑法典籍。1779年,蔡世昌官至国师,并创立首里公学校。他在琉球法律制度的创建和学校的推广方面功不可没。
     救亡先驱蔡大鼎、林世功。蔡大鼎1848年到福州留学,林世功则是琉球的最后一批官生,于1868年到北京国子监学习。1875年,日本禁止琉球向中国朝贡,琉球秘密派遣使团前往中国,泣诉日本阻贡并吞并琉球的强盗行径。蔡大鼎和林世功二人都在其中。到福建后,清政府不准使团入京禀报求援。蔡大鼎和林世功等人化装北上,在北京皇城东华门外跪请清廷出兵拯救琉球,长达7天。由于清廷正处于内外交困、自顾不暇的境地,因此清廷没有作出回应。救国无望的林世功留下遗禀,壮烈自尽。蔡大鼎则强忍悲愤,继续奔走,最终客死中国。这两位壮士,都为琉球的救亡复国而客死异乡,在琉球历史上留下醒人的一笔。
     二十五、中国对琉球遭风难民的救助
     明清两朝,常常发生琉球国来中国进贡船只、琉球去其他国家贸易的船只、琉球本国的民船或商船,在海上遇风漂到中国沿海地方的事件。中国对这些遭风难民,都给予了必要的救助。
     据《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琉球国才孤那等28人驾船在海中采硫黄,遇风漂到中国广东海丰,后送到北京。经琉球贡使辨认是本国人后,明政府每人给他们宝钞5锭,并让琉球贡使带回本国。这是史料中记载的中国救助琉球遭风难民的最早一例。
     成化七年(1471年)九月,琉球国通事林昌等人驾船前往满刺加国采买贡物,回国途中,在中国七州洋地方遭风坏船,126人浮板登岸。广东地方官员加以收恤救助,派人送到福建,福建地方官把他们安置在柔远驿中,照例给银存恤。礼部并准许他们自备物料修船回国。这是明代中国救助琉球去外国的遭风商船的事例。
     宣德年间(1426年—1436年),琉球来华进贡的船只在浙江孤山地方遭风破碎,4名水手浮水登岸。当地地方官将他们加以收恤,并护送到京,由本国贡使带回本国。这是明代中国救助琉球来华进贡遇难人员的事例。
     琉球遭风遇难人员在中国沿海被发现后,各级政府都照例予以救助,把所有人员都送到福建或京城安置,供应粮米菜薪,有的并支银为他们修船、置办回国用品及一个月的过海行粮。
     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琉球使船在途遇风,漂到福建泉州。地方官员照例把所有幸存人员共43人全部安置进柔远驿,供应粮米蔬薪,并动支饷银130两,让遇难者制造船只,备办银花、红缎、布疋、过海行粮等,候风回国。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琉球进贡船在福州附近撞礁打破,幸存的59人被地方官员转发柔远驿安置,照例支给廪米蔬菜优恤,并动银13两,逐名犒赏,又从海防馆拨取船只,发给他们一个月行粮,趁风归国。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