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杨村乡 | 张果屯乡 | 韩张镇 | 千口乡 | 福堪镇 | 谷金楼乡 | 西邵乡 | 寺庄乡 | 梁村乡 | 元村镇 | 近德固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本地沿革
乡镇概况
更新时间:2012-5-10

南乐乡镇概况

城关镇 城关镇原为五代王彦章驻兵营地。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南乐县治迁此。筑土城,周长6华里又130步。明嘉靖年间易砖城。昔城内有七龙庙,八虎街,十二牌坊,八大槐诸景。

  岳 固 在县城北1公里,该村西南,旧有水潭,深数丈。四时清澈,因属元代处士傅西溪所有,故曰“傅潭”。“傅潭秋月”为南乐八景之一。今傅潭酒、岳固酒皆以此命名。
  璨 固 在城关西南有赵、丁、李、张四璨固。“璨”在全国城镇乡村名称中未见用此字者,是罕见的稀有字。首先用此字者是元朝隐士张淳。张淳,字梦山,他学问渊博,不作官,著书立说,有《梦山文集》。“梦山三峰”为南乐八景之一。
  元 村 为元村镇政府驻地,距县城西12.5公里。该村镇形成于北魏时期,原为鲜卑族拓跋氏居住之处。孝文帝改拓跋氏为汉姓元氏,故名元村。
  留 胄 属元村镇。传说武王灭纣以后,行至此处认为天下太平,令将士解盔卸甲,埋留此地,故名留胄。
  操 守 属元村镇,原为操刀营。传说有三:武王伐纣,诸侯会此,严戒操刀;武王伐纣,军驻此处操练刀枪;南北朝时,北周军队在此操练刀枪,故名操刀。清同治年间知县以“操刀”二字不祥,改名操守。
  谷 村 出自复姓谷那氏。谷那氏祖居此地,唐初有谷那律,其子孙改复姓为单姓,故名谷村。唐武德六年(623年),昌乐县城由仓陵北迁至东南5.5公里谷村一带。五代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改名南乐。北宋元丰四年九月,东迁今治,县治于此历358年。
  梁 村 为梁村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14公里。唐代已有此村,以姓氏命名。
  千 佛 属梁村乡。该村外原有大寺一座,内塑佛像4尊,俗称千佛寺。明初姚张诸姓,从山西迁此寺旁建村,以寺为名,故名千佛。
  吴 村 原名史官村、吴家楼,距县城西北18公里,今属梁村乡。村北有仓颉陵庙,仓颉陵,为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相传黄帝之子昌意封于此,建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现有仓颉陵庙和造书台。西汉初于此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北魏置昌乐郡,东魏郡废,只存昌乐县。唐武德六年迁县治于谷村一带。
  邵 庄 距县城西北13公里卫河西岸,今属梁村乡。该村南有一高台,台上旧有三娘子台和九天玄女殿,松柏成荫,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七日有庙会。相传宋时黄河泛滥,守堤官三女儿为救百姓跳水堵口而死,民感其德。筑三娘子台及三娘子庙,以示纪念。
  寺 庄 为寺庄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7.5公里。该地旧有安庆寺,村以此寺得名。相传北宋元帅杨延昭与辽兵战于此得病,被西寺庄名医袁代治愈,杨以重金相谢,袁拒而不受,只求传习枪法。杨延昭应诺,并将杨家枪谱相赠。袁代无后,将枪谱送与东寺庄韩家。韩家视为珍宝,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利 固 在寺庄乡西南,为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魏允贞故里。后迁于南乐县城内。
  张浮丘 在寺庄乡西,濒临黄河故道。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村以杨杰为代表的八家大地主与杨俨为代表的中小地主斗争相继近十年,时称“八大家”与“八小家”斗争,其时间之长,耗资之大,波及之广,涉及人之多,都是非常惊人的。
  近德固 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名府志》记载,明初,县人在此设立社学,取名“近德”。意在赞村民和善,近乎道德。“固”坚固之意。愿近乎道德之风永固,故名近德固。
  近德固乡在西汉时属乐昌县地,东汉时属阴安县,晋属昌乐,隋朝为繁水县地,唐时复归昌乐县,五代归南乐。乡名无考。明朝时,全县设35乡,近德固乡北部属长泰乡。明中期改乡为里,清朝改里为社。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社建区,近德固乡大部属四区。抗日时期,近德固乡为卫河县地。1946年撤卫河县,该地复归南乐。建国后,全县分6个区,近德固乡为六区,区政府机关驻近德固。1956年撤区建乡镇,始有近德固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为乡。
  近德固乡政府原驻李村。1975年迁佛善村南安济公路北侧,即今址。
  善缘疃 距县西9公里,今属近德固乡。传说明初燕王朱棣靖难时途经此地石上屯,人已逃亡,井亦堵填。时值盛暑,燕兵口干舌渴,战马嘶鸣,正在焦急时,见二童桃水而来,将士争相饮喝。一担清水,甘洌甜美,想不到千军人马饮之不尽。燕王知是仙童,遂相拜谢,却不见二童。后燕王登极为皇帝,便命饮差在此建二仙堂,改村名为善缘疃。
  佛善村 在近德固乡北,有人5000口,为一大村,取拜佛求善之意命村名。该村于1927年4月成立中共佛善村党支部,为濮阳市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现村南有中共直南特委创始人刘大风和烈士吴书升陵墓,现已立碑纪念。
  留固店 位于近德固乡政府南6公里,现有2000多口人,是个大村。据胡氏家谱载:明初自山西迁来时,该村就名留固店。相传宋代村西有一条官路,路旁有一店,地势高。原有一村,名佛台村,地势低洼,后黄河泛滥,村落冲毁,唯留一店。佛台村人皆依店建房而居,因地高店固,又以留下此店为由,故改村名为留固店。现村东路南有株古槐,传为刘秀系马槐,人称汉槐(据析可能为宋代前古槐)。1937年10月,共产党人刘大风在此槐下成立“181师抗日游击队”,后改名“四支队”,今为革命纪念地,树碑以志。
  吉 七 现有西、东、温三吉七,位近德固乡南,相传为刘秀访吉昌、马五处。三村之间,潴龙河畔有阎王庙、建筑面积之广,在濮阳市尚属少见。现庙院内有株古槐,胸围1.5米,为大古槐之二代槐。
  杨 村 唐朝时,杨村乡一带为昌乐县礼行乡。当时的村名有乐博村、曹八娘疃等。宋、元时期,仍为乡的建制,而乡名失考。据迁民碑记载:明初,有杨姓自山西洪洞县一带杨村迁此,定居成村,并沿用杨村之名;明中期,李姓从山西迁此;明末仝姓、史姓先后从山东濮洲一带迁此,睢姓从本县睢庄迁此,各分居一方。后杨姓渐衰,仝、史、李、睢等姓渐成旺族。遂在村名前加“仝、史、李、睢”字,称仝杨村、史杨村、李杨村、睢杨村以示区别。1956年乡镇取代区的建制,称吴村乡,驻吴村集。1958年人民公社取代乡的建制,公社驻地由吴村集迁到仝、史、睢、李四杨村之间,称杨村公社。1983年恢复乡的建制,称杨村乡至今。
  吉 道 现杨村乡西有杨、郭、齐、聂四吉道和前后两吉楼。传说殷商时此处有一条殷河,其水清澈,鱼跃柳荫,鸟语花香,景色秀丽。纣王及妃妲己东游至此,招民工万余,命一天一夜盖两座花楼,并建花园和梳妆台,赖仙人鲁班相助得以筑成。后人于此建村,以神仙相助,逢凶化吉之意,取村名为吉道、吉楼。因纣王卫队在花楼旁住宿,其地名楼营。
  曹八屯 位于杨村乡政府东北2公里。该村原名曹八娘瞳。相传曹氏有兄弟八人,皆有勇谋。其父率八子随李渊反隋,几经征战,军功显赫。父及七子相继阵亡,唯余八郎。曹八郎不愿受封居官,与母辞朝。李渊将其母子封于昌乐县地。曹母为人贤慧,和睦乡里,所居之处,人称曹八娘瞳,后演变为曹八屯。
  南清店 在杨村乡南,界于清丰、南乐两县之间,取二县各一字命名。有言该村原名清丰店,隋孝子张清丰故里。此说有误。不可讹传。
  西 邵 为西邵乡政府驻地,距县城北13公里。相传五花营为一古代营垒,军营四方设哨,该村居西,为西哨,后演变为西邵。此说是否属于附会,现已无法考证。
  王崇疃(町) 在西邵乡政府正北5里。清光绪年间因在村东头建有高炉“以冶为业”故又称“铁炉”。
  五花营 在西邵乡政府西南2公里。明正德《大名府志》载:“五花营在县北十八里,唐河北五镇尝会兵于此,故名。后人因其壁垒聚居成镇。”又考,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北京(今大名)留守粱思宝,将十万贯金银珠宝、奇巧缎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送至京师,赶六月初一为蔡京上寿。途至此,被梁山好汉晁盖、吴加亮(吴用)、刘唐、阮氏兄弟等人所劫。这就是有名的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蔡 村 位于西邵乡政府西南黄河故道西岸。清光绪《南乐县志》载:“桑泉在县北迤西二十里蔡村坑,常伏不见,人呼其坑曰桑坑,深数尺。每大旱,村人掘之丈许,辄见古桑根,大如柱础,色类凡桑,隐隐有金星,中嵌一穴,围可四五寸,甘泉溢出,以为雨征,旬月后渐复湮塞。泉涌时有金蛙跃出,昔人以细绳缒铅探之,数十丈不可底。”今经实地考察,其说不谬。
  谷金楼 为谷金楼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北6公里。乡北官庄,清设私立学校,颇有名望。乡东西小集以生产甜瓜闻名。乡西闫李谷金楼有明初古槐一株,明代枣树两株。
  平 邑 在县东北4公里,属谷金楼乡。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赵成平邑,取意平原之邑。东魏置平邑县,北齐废。隋复置平邑县,大业初省入贵乡县。现有前、后、中、东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
  方山固 距县城北3.5公里,属谷金楼乡。现有梁、王、崔诸方固,皆以方山为名。此处原有东西二山,并峙而立,其形方正,故名“方山”。北宋时,黄河屡滥为患,方山几遭涤荡,渐不复存。“方山夕照”为南乐八景之一。
  岳 连 现有前后二岳连,在谷金楼乡东南。该村明前称王庄村。明初有一姓岳名连的医生来此定居,行医有方,颇有声望。岳连去世后,人们念其德,改村名为岳连。
  韩 张 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东12.5公里。该村为古遗址,三国后为东武阳县,隋唐为武阳县,后改武圣县。唐开元七年(719年),以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此,赴洛阳朝周王为由,改为朝城县。五代梁将王彦章曾驻兵于此。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黄河泛滥,朝城东迁杜婆镇(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原址遂成集镇,金称韩家镇。元末明初迁来张姓望族,改名韩张店。1986年,称韩张镇,原镇北有演教寺。“演教钟声”为南乐八景之一。
  张果屯 为张果屯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南12公里。相传明初,该村有一张姓老翁,膝下无子女,广行善事,家种果树百亩,果熟,多分送乡里,人称张果老人。死后,人们感其德,取村名张果屯。
  孙 黑 张果屯乡政府西南有前、后孙黑和东、西吉干,其村名来历与王莽赶刘秀故事有关。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从濮阳过畔观县到东武阳县地,行至孙黑村时,太阳已落山.夜幕降临,人困马乏,刘秀与部下想在此休息一会。不料王莽追兵已至,刘秀跃马扬鞭,急急赶路,摆脱了王莽的追兵。后来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村,一名昏黑,一名急赶,后演变为孙黑和吉干。
  张果屯北街鸡叫早,南街鸡叫迟。此处还有板倒井、马倒沟、哑驴寺等均与王莽赶刘秀传说有关。
  千 口 为千口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17.5公里。千口为南乐县大村之一,以百姓拥有千口而得名。该村阎现朝院内有株古槐,胸围7.35米,为濮阳市古木之冠,树龄约1500年,被誉为“活文物”、“千岁槐”。
  张庄集 以张庄集为中心的李家村、阎村、武家村、杜家村和樊村六个自然村,像一朵抗严寒、斗冰霜的梅花,地处南乐、清丰和山东莘县三县交界处。东濒徒骇河,隔河与山东相望,西为广阔的红荆盐碱坡,南为理直沟,北有南乐通山东的大道,水陆交通方便,为战略要地。
  1941年秋,中共南乐党组织派人来这里活动,把六个村的群众组织起来,用武装保卫家乡,取名“武联防”,共有300余人,90多支步枪和12门土炮。从1942年至1944年多次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大长了人们抗日救国的势气,成了抗日战争的堡垒。现作为革命纪念地,树碑志之。
  东西梁村 该村为明朝御史梁天启故里,其墓在苗郭、北郭两村之间。
  福 堪 为福堪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东北20公里。该村明初为韩家庄,因南街有一古井,水旺质好,堪称福地,故名。
  宋耿落 村南有东汉公侯族墓,俗称“赫胥陵”。出土有黄釉陶仓楼、错金银铜带钩、盘龙石砚等国家珍贵文物。
  才 丈 今属南乐县福堪乡。据传明初,杨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老大居北坟上,老二居今才丈。老二迁居此地后,种植许多杨树,后成材,不忍刨掉,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取村名“材长”,后演变为才丈。
  龙 卧 南乐县福堪乡古时有一条龙卧河,河边有一龙卧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驻兵卧宿于此,故名龙卧。
  该村昔有龙卧寺,占地50多亩,建有前后大殿、厢房、耳房,盛时有僧数百人。1935年寺被拆除,在佛座下发现一大砖,上有“主建人程咬金”字样,故推测该寺建于唐初,可能与李世民居此有关。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