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杨村乡 | 张果屯乡 | 韩张镇 | 千口乡 | 福堪镇 | 谷金楼乡 | 西邵乡 | 寺庄乡 | 梁村乡 | 元村镇 | 近德固乡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本地沿革
南乐民族概述
更新时间:2011-10-31

南乐民族概述

(一)   民族概述
     南乐境内民族结构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回族次之。清光绪《南乐乡土志》载:“南乐故多汉族。唯回族世居城北关,三十二户,与汉人比邻而居,相安已久,独不与汉人结亲,不食大肉,其余风俗亦略相同。”按2003年统计,全县回族有545人,土家族17人,侗族6人,蒙古族182人,藏族28人,苗族38人,壮族23人,土族17人,撒拉族1人,彝族30人,达斡尔族8人,朝鲜族26人,布依族17人,满族20人,白族1人,栗族1人瓦族2人,高山族1人,布朗族1人,不含汉族计有18个民族10060人。回族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元村镇,系明末清初从河北大名、山东朝城等地迁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他民族成员大多是建国以后来南乐工作或随其在南乐工作的亲属移居南乐。他们的习俗与汉族人无大差异。
    汉族人民是炎黄后裔,源远流长。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属黄帝部族的仓颉氏族就在南乐境内生息繁衍。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派的民族之一。建国以前,统治阶级奉行“大汉族主义”,搞民族歧视。南乐境内回族人民政治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为维持生计,他们大多在农业生产之余,经商贩卖,由于本小利薄,所得无几,还经常受到统治阶级的敲诈盘剥,苦不堪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才得到合法的权利,生活和汉族劳动人民一样得到改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二)  姓氏源流
    南乐姓氏以张王李赵四姓为多。据不完全统计,南乐境内约有二百多姓,今择其众者,略考其源流。
    张姓  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名挥,官封弓正,专司制作弓矢.人称为“长弓”.子孙赐姓为“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乐县早在隋代已有张姓定居,一支为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张协,子张岱自河内迁清河,其五世孙张彝徙居昌乐。一支隋大业末年自山西武城迁来,到贞观年间,张文瓘为相,子侄多为宦,世人称“万石张家”。一支自甘肃敦煌迁来,唐贞观中,张公谨封郯国公,其曾孙张遂(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元村镇张庄,操守等村张姓,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祖张敢、张河。
    王姓  一支出自姬姓。周室后裔。西周灵王的太子名姬晋,因直言敢谏,得罪灵王,被贬为庶人。姬晋之子姬宗敬官至司徒,时人以其出身王族称其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一支出自田姓。东周时,齐国田氏蒙难,族人流散躲避,相约以原为齐国王族,皆改王姓。一支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亦取王族意。南乐王氏始居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南乐县志》载,五代汉有王章,官至太尉。据《元史》,南乐有王珍,居今璨固村。又按清光绪《南乐乡土志》,南乐王氏多为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来。明魏广徽撰《王指南墓志铭》载,杨村乡烟固屯王姓出自晋,明初自屯留县迁入。元村乡王庄王姓明永乐年问自山西洪洞迁来。
    李姓  系出理氏,皋陶之后,始居陇西。皋陶子孙世为大理官,以官为氏,殷有理利贞,逃避纣王迫害,隐居李子树下,改理为李,老子李聃即其后人。南乐早在隋唐之际就有李姓定居。唐代李义琰,上元年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以有俭德著称。金代有李国栋,官陈州防御使。明代有李从心,世居南杨村.后迁城内,官至工部尚书,总理九河。
    赵姓  系出赢姓.伯益之后,伯益受虞舜赐姓赢氏。十三世孙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城,子孙因以为姓。南乐赵氏繁多,支脉不一。堤口、东吉七、东韩固瞳赵姓为同族,与黄庄黄姓皆李姓,元末明初避乱改赵姓。赵西邵赵姓系南乐旧族。
    姚姓  大舜之后。舜生于姚墟,后代因以为姓。同武王访求舜的后代,得姚满,封于陈。裔孙敬中在齐国为官,改田氏,其后人移居鲁国。到西汉末,田丰被王莽封侯,作为舜的后人,专司祭典大舜.后田丰之子田恢为逃避王莽之害,逃往江南吴郡,改妫姓。后五世孙妫敷,又恢复祖姓姚氏。今千佛村多姚姓。
    郭姓  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虢叔之后。武王封之于西虢。平王东迁,夺西虢地给郑武公。楚庄王又起兵伐周,逼迫周平王灭掉虢国,平王大惧,改封虢叔后裔姬序于阳曲,号为“郭公”、“虢”与郭同音,子孙以为姓。
    阎姓  出姬姓。武王封太伯的曾孙仲弃于阎乡,其后以为姓。一说周昭王少子出生时,手心有一“阎”字,其后遂姓阎。按《新唐书》载,阎氏为晋城公之后,成公有子名懿,受封食栗子于阎邑。晋灭后,子孙散居河洛,皆为阎姓。南乐县千口、阎村、吉搂、张村多阎姓。
高姓  系出姜氏,炎帝后裔。战国时,齐文公赤生子封于高,名公子高,孙名姜傒,任齐国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齐桓公命姜傒以其祖字为氏,世袭为上卿。南乐张果屯、安庄多高姓。
    韩姓  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后人。考唐乾宁四年韩稹墓志铭,“韩氏之姓,本自先周,文王次子国封于韩,因地赐姓,故以韩为氏焉”。又查《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晋穆侯费少子曲沃桓叔成师生武子万,食采于韩原,生定伯,定伯生子舆,子舆又生献子厥,从封,遂为韩氏”。南乐境内韩氏始居年代,最迟不会晚于唐。
    路姓  系出姬姓。考欧阳修撰《唐书》:帝挚子玄元,尧封于中路,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汉代有符离侯路博德,始定居山西平阳。南乐路氏多为明初自山西迁来。
    魏姓  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代国绝。裔孙毕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子孙以地为氏。南乐魏氏,自元代起世居今寺庄乡利固村。明正德年间,一部分迁居城内。魏允贞,明万历年间兵部右侍郎,有廉明声。
    清光绪《南乐乡土志》载:
   “武姓受氏于周,自太原府汶水县,名杨村,于前明永乐年间迁居南乐城西之晋贤乡,今为十六社邵家庄,后散居大名、南乐各乡数百家,至今传十七代。”今城东街与千口乡武家村武姓为同族,明有武守达,封文林郎,生二子,长焕成,次裁成,同居城内,后裁成迁居张庄集,自成一支。邵庄与璨固武姓同宗。留固店、北街关、邵庄三地邵姓同族。
   “朱姓徽州文公(朱熹)裔,自元武宗至大三年徙河南祥符县,寄居三世.明永乐二年,又徙居南乐城东之朱家庄。”
   “端木姓先贤后裔。”城内南街多端木姓
   “段氏受氏于郑武公子共叔段,洪武间有名钟贤者,由山西潭州府高平县徙居开州,以工医受南乐医学训科,遂占籍南乐。璨固、召固多段姓。
   “杨姓受氏于唐叔虞后伯桥,自晋归周,食邑于杨因氏。”
   “冯姓受氏于周毕公后封魏,食采冯城.因以为氏。”
(三)源于南乐的姓氏
    仓姓  源出史皇仓颉。仓颉,县西吴楼村人,本为复姓侯冈,名侯冈颉,上古黄帝时任史官,根据鸟兽形迹及草木生长态势创造了文字,取代了结绳纪事的旧法。黄帝感其对人类的大德,赐为“仓”姓,称其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仓字繁体为“倉”字),其后有一支遂为仓姓。
    谷姓  谷姓有三支,一支出自湖北谷城,一支出自鲜卑族谷合氏,另一支即源于南乐县谷村。唐初有谷那律,本东夷部族人,复姓谷那,唐贞观年间任弘文馆大学士.卒后葬于昌乐城外,今谷村有其墓。谷那律的后代子孙改复姓为单姓,皆为谷姓,子谷感德;孙谷倚相,官秘书正字;曾孙谷崇义,官左金吾卫大将军;玄孙谷从政,官定州刺史,封清江郡王。唐宋时南乐谷姓支脉繁蕃。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主中原,谷姓随王族南去临安,后有人南下贵州,有人北返。金元时,北返者居山西及河南黎阳等地。黎阳一支东迁返乡.有居濮阳者,有直归故里者。今南乐县城西街、楼营、阎李谷金楼多谷姓。
   史姓 史姓与仓姓同宗,源出史皇仓颉。仓颉为黄帝史官,其后以职官命姓为史姓。仓颉裔孙周朝有史仪、史籀,汉朝有史高、史晨。南乐史姓世居吴楼村,处仓颉陵庙一侧。元朝后期,天下战乱,南乐人大部逃亡,史姓避乱山西。明初太平,史姓返乡。今南乐县吴村、杨村、利固多史姓。
(四)南乐姓氏录
    张王李赵    尹于万姚    翟烟祝胡    段殷贺焦
    弓马扈牛    仇邓孔毛    席郝欧职    查侯郭刁
    丁种门代    路史仝晁    谭耿贾夏    聂顾涂鲍
    韩谷徐檀    袁刘秦高    崔位石蓝    左田傅肖
    齐辛艾申    吉安朱曹    冯任邢孙    庞阎许乔
    吴宋汪江    温杜苏陶    陈武邱何    连沙关邵
    运芦时孟    国郑罗苗    周范岳郜    林赫屈暴
    司白谢黄    海龚鲁梁    蒋程董梅    赖薛彭姜
    褚裴管蔡    熊樊潘唐    霍魏丰苑    尤葛巩杨
    布和米凌    吕柴窦桑    骈钱昝计    寇奚甄尚
    师邸卜姬    牟琚库方    端木澹台    栗单楚康
    余兑信靳    端宁兰章    卢施郁睢    付戴萧常
    都雷豆乜    凡薄伍房    二百余姓    源远流长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