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南乐旧志与新志,皆言此县寻废。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其因不祥。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复置昌乐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乐县。六年(623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即仓颉陵北侧)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一说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南乐名称始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南乐县历史沿革表
朝代
|
帝王纪年
|
公元纪年
|
县名
|
县城驻地
|
隶属
|
夏
|
|
|
|
|
跨冀、兖二州,属观国
|
商
|
盘庚迁殷后273年
|
|
|
|
殷畿辅地
|
周
|
|
前11世纪
|
|
|
卫国
|
春秋
|
周平王元年至敬王44年
|
前770至前476年
|
|
|
卫国、晋国
|
战国
|
周元王元年至秦始皇26年
|
前475至前221年
|
(繁阳)
|
|
晋国、魏国
|
秦
|
|
前221至前206年
|
|
|
东郡
|
西汉
|
|
前206至8年
|
乐昌
|
仓陵北
|
冀州东郡
|
新
|
|
9至24年
|
乐昌
|
仓陵北
|
治亭
|
东汉
|
|
25至220年
|
|
|
冀州东郡、魏郡
|
三国
|
|
220至280年
|
(魏县、元城阴安、东武阳)
|
|
冀州魏郡、阳平郡
|
晋
|
|
281至386年
|
昌乐
|
仓陵北
|
司州顿丘郡、魏郡
|
南北朝
前燕
|
慕容俊
迁都邺县后
|
约357至370年
|
昌乐
|
仓陵北
|
昌乐郡(始置)
|
北魏
|
初
|
385年
|
(魏县)
|
|
魏郡
|
|
太和二十一年
|
497年
|
昌乐
|
仓陵北
|
魏郡
|
|
永安元年
|
528年
|
昌州
|
吴村北
|
昌州
|
东魏
|
天平中
|
约535年
|
昌乐
|
仓陵北
|
魏郡
|
北周
|
|
557至581年
|
昌乐
|
仓陵北
|
昌乐郡
|
隋
|
开皇初
|
581年
|
昌乐
|
仓陵北
|
魏郡
|
|
大业初
|
605年
|
(繁水)
|
|
武阳郡
|
唐
|
武德五年
|
622年
|
昌乐
|
仓陵北
|
魏州
|
|
武德六年
|
623年
|
昌乐
|
谷村一带
|
魏州
|
五代
|
梁贞明二年
|
916年
|
南乐
|
谷村一带
|
|
|
后唐
|
|
南乐
|
谷村一带
|
兴唐府
|
|
后晋
|
|
南乐
|
谷村一带
|
广晋府
|
宋
|
|
|
南乐
|
谷村一带
|
河北东路大名府
|
|
元丰四年
|
1081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北东路大名府
|
|
崇宁四年
|
1105年
|
南乐
|
今城
|
澶源郡开德府
|
金
|
|
1126至1234年
|
南乐
|
今城
|
大名府路大名府
|
元
|
|
1279至1368年
|
南乐
|
今城
|
中书省大名路
|
明
|
|
1368至1644年
|
南乐
|
今城
|
中书省北平布政司
大名路
|
清
|
|
1644至1912年
|
南乐
|
今城
|
盛京、直隶大名府
|
中华民国
|
民国二年
|
1913年
|
南乐
|
今城
|
直隶大名道
|
|
民国十七年
|
1928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北省大名道
|
|
民国二十五年
|
1936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专员区
|
|
民国三十年
|
1941年1月
|
南乐
|
今城
|
冀鲁豫边区濮阳专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1949年8月
|
南乐
|
今城
|
平原省濮阳专区
|
|
|
1952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南省濮阳专区
|
|
|
1954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南省安阳专区
|
|
|
1958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南省新乡专区
|
|
|
1960年
|
南乐
|
今城
|
河南省安阳专区
|
|
|
1983年9月
|
南乐
|
今城
|
河南省濮阳市
|
摘自《南乐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