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公共档案馆?中外学者给公共档案馆下了很多定义,这些定义都可在一定语境中加以使用,但在笔者看来,其最本质的核心含义是“人”。人类在这个世界所创造的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范围,档案记录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跌宕起伏、绵延不绝。档案即历史,这就是档案馆的优势所在。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发展公共档案事业,强化档案馆的公共性,绝非单纯地从档案工作的改革创新角度而言,而是与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的。 档案与档案工作自始至终与人有关。档案并非自然界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档案产生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人,说到底是一种观念的产物。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功用,大而言之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小而言之是为生存在社会空间的人都能具备和享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服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形成了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反过来档案资源也应当“反哺”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保管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基地,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应致力于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让人们的生活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让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不是高耸的围墙内一脸的刻板与冷漠,或是高高在上、故步自封。为什么近年来反复强调要建立“三个体系”,加大服务民生,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这正是加快档案馆走向公共性的巨大推动力,也标志着档案馆公共性的理念逐渐趋向成熟。 档案馆面向公众是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档案形成于人,最后还要作用于人,“让档案与老百姓零距离”的战略决策,正是在重新唤醒多年来被忽略、被遗忘的档案形成本源和最终归宿。衡量当前档案馆事业发展和繁荣以及对社会贡献度的关键指标,早已突破了单纯地为党政机关服务的窠臼,而是看其服务民生的举措是否有助于人的个体幸福、整体进步,以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 说到当前公共档案馆如何为公众服务,亟待加强之处是发挥育人功能。教育历来关乎公民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享受最大权利和最大幸福。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不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难以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道德危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其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于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大有裨益。所以,档案人要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更要发挥档案馆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和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