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22年旅法“居留卡”发掘记
1922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厂房
1922年7月13日,邓小平在法国夏莱特市的外国人居留登记卡。(此档案现存于法国夏莱特市档案馆)
这是一张17.5厘米×10.8厘米的卡片纸。纸面业已泛黄,边缘呈些许褐黑色,其上的蓝黑色墨迹也稍有淡褪。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卡片。在它小小的页面上,承载着中国世纪伟人邓小平1922年在法国踏上革命征程的珍贵印记。 在法国中部小城夏莱特市市政厅,在厚厚一摞20世纪20年代外国人在该市居留的登记卡片中,仔细翻拣和辨认,突然,一行用花体法文写就的“Teng Hi Hien”(邓希贤,邓小平早年使用过的名字)的卡片出现在笔者眼前,这张于1922年7月13日由夏莱特市市政厅为邓小平填写的“外国人居留登记卡”上记载着如下内容:
国籍:中国 姓:邓 名:希贤 出生:四川,1904年7月12日 父亲:邓文明 母亲:淡切等(音译) 职业:工厂工人 婚姻状况:未婚 登记地点:无 登记日期:无 登记号:无 身份卡号码:1·250·349 颁发日期:无 颁发地点:无 到达日期:1922年2月13日 居住地点:Langlee 离开日期:1922年11月3日 目的地:塞纳-夏狄戎中学 (Chatillon-Sur-Seine) 备注:1923年2月1日重返Langlee,1923年6月11日离去,前往拉加雷纳科隆市(La Carenne-Colombe),德拉普各特街39号(39,rue dela Pointe) 这张卡片清晰地记载着从1922年2月13日至次年的6月11日,邓小平两次在该市居留的基本情况。而在它的背后,则见证了邓小平早期在法国革命经历。 1922年2月,17岁的邓小平来到法国中部蒙塔日市的卫星小城夏莱特市,在这里的百年老厂哈金森橡胶制品厂勤工俭学,并在这里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3日,邓小平离开夏莱特市。1923年2月2日,已满18岁的邓小平又重返夏莱特市,继续在哈金森工厂打工35天。同年6月11日,他永久地告别了这座城市。 从此,邓小平开始步入职业革命家的漫漫征途。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可谓世人皆知。但是他的这张被珍藏在夏莱特市档案馆里的居留登记卡片却鲜为人知。 邓小平在1920年9月11日至1926年1月,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从1922年2月13日起,他一直在法国夏莱特市的哈金森制鞋厂做工。邓小平本人生前回忆道:“我在法国的5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4年左右(其余1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 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名为《夏莱特的移民》的书中特别刊载了邓小平的照片以及他在该市勤工俭学的重要史实。书中对邓小平的描述为:“16岁的邓小平,持法国领事馆的公务签证来到法国。在从中国来的378名学生工人中,有53人于1919年6月3日到达蒙塔日市。此前已有51人于5月19日到达。这些中国学生均得到了法华教育会的资助。由于贫穷而无法支付学费的学生,必须白天做工,晚上听课。邓小平和其他213名同学兼哈金森工厂的工友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工作条件的恶劣和无趣,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邓小平在夏莱特市的确切时间是1922年2月14日至10月17日和1923年2月2日至3月7日。(邓小平)在制鞋车间干了1个月以后,他的工头便写下了‘辞工不干,不再录用!’如果这位工头知道这位圆脸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领袖,他将作何感想?” 《夏莱特的移民》记述的这段史实是邓小平第二次在哈金森工厂打工35天后,即辞职离开了该厂,使老板甚为恼怒,专门在他的工卡上作了上述批注。 辞职后的邓小平于1923年6月11日离开了夏莱特市。这份居留登记卡片清晰地记载,他去了拉加雷纳科隆市的德拉普安特街39号。据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父亲离开哈金森工厂,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做工了,而是因为在1922年,发生了一件决定他终生命运的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的优秀分子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秋之际,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此后,他便根据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部的工作需要,一边做一些临时性的杂工,一边开始在巴黎从事专职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工作。 这本《夏莱特的移民》中还记述了与邓小平同一批前来打工的中国学生在夏莱特市生活和学习的有关情况:“在哈金森打工的中国工人住在米聂尔营,每天到工厂上班。他们的住宿条件和工作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工人的流动性很大。如1922年,新进144名中国工人,使工人总人数达214名(其中包括1名年轻女性)。但是同年就有119人离开了工厂。他们去了哪儿?去了巴黎的不同的厂。这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只有在晚上才能去听法语课、数学课和科学课。那些对他们尽职尽责的老师中,有位名叫阿尔丰斯·萨博,他于1925年至1933年成为了夏莱特市的市长。” 在有关邓小平的章节中,书中最后写道:“邓希贤,除了在哈金森工厂工作过以外,还先后在拉加雷纳科隆市、巴耶市以及在克鲁梭市的施耐德钢厂,并在塞纳-夏狄戎市的雷诺汽车公司工作过。德国人乌里·弗朗茨在他的一部关于邓小平的传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在法国当外国劳工的悲惨经历,他将不可能成为邓小平。’” 1993年8月,在毛毛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曾经披露过一张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登记卡片,这是夏莱特市哈金森工厂颁发的打工“工卡”。这张“工卡”照片后来被许多媒体和出版物广为引用。据悉,这张“工卡”的原件,已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作为“国礼”,于1997年访华之际赠送给中国政府。毛毛在该书中还提到夏莱特市政府“外国人登记簿”,其上亦有与此次发现的登记卡片相近的内容,足以印证这张外国人居留登记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