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和谐濮阳
孝历来都被认为是德行之本,百善之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的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成长的漫长岁月里,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山河一统、国家昌盛、民族和谐、黎民安乐的太平盛世。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文学艺术研究界发出号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我们应该谨记总书记的教诲,对传统的孝道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去粗取精,发展更新,加以弘扬。 被誉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孝经》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俤”。“因地之利,可顺天下,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一旦传统的孝道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濮阳大地,就会出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社会在发展,人民在进步。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会出现与之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不赡养老人,遗弃父母的忤逆不孝之人不断发现;忘恩负义,不尽孝心,反目成仇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家庭不和,争财拼斗相残的事件有之;掌权者,不思报效祖国,却因贪赃枉法受惩处的典型已见诸报端;毫无感恩意识,发点小财便横行乡里的依然存在。这些丑恶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濮阳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现象。孝道是文明礼仪的象征,也是良知者的行为规范,高尚人格的一面镜子。“乌鸦反哺尚知义,羊羔跪乳报母恩”,何况人乎?弘扬孝道文化,势在必行。
孝是治国之策,立家之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尊长敬老,既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孝经》这篇劝世巨著里,将孝道视为德行之本,把其内容概括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认为孝可以教化百姓。“故先之以博爱,民莫遗其亲,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以礼乐,而和谐;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对人伦道德行为进行了规范:“居上不骄,居下不乱,在丑不争”。倡导敬业奉献,勤政爱民,遵纪守法,敬老尊贤,团结和睦,互谅互让,营造和谐。不失为实现民富国强、泰平盛世的经典。
自古以来,我华夏民族一直保持着尊长敬老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周文王每年都举行一次敬老大典——“乡饮酒礼”。其目的在于“正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无宁日,但对老年人还实行免除赋役的规定;到了汉代,尊敬老人更是蔚然成风;盛唐时期,每年中秋节要举行一次敬老活动;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更是敬重老者,设里老,尊高年,优致仕;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举行“千叟宴”为参宴老者赠送礼品,留名史册。 1772年,康熙帝举行的“千叟宴”,载入史册的就达2417人;新中国成立后,尊长敬老,赡老养老,被载入国家《宪法》。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一组织,还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孝亲敬老之风日渐盛行。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弘扬孝道文化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
常怀敬老之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弘扬孝道文化;常扬敬老之风,传承孝道,薪火相传,努力营造 舆论氛围;常兴助老之情,以一流的服务,开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常尽为老之责,帮老人之所需,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常办利老之事,解决好老人的后顾之忧,使广大老年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弘扬孝道文化若能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一个文明和谐,富裕昌盛,美丽的新濮阳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李怀珍,1946年生人,1969年入党,1970年参加工作,2003年退休于清丰县民政局,正科级待遇,曾编著《村官必读》、《国民政府县长李荣谦轶事》、《忠孝传承在清丰》书刊。现任中国清丰孝道文化研究协会秘书长。 |